最新消息

厚植EMI教學能量,培育國際跨域實踐 、解決問題的成大人

2022-01-10

 

圖/ 成大把國際競合力、跨域實踐,作為推動雙語化學習的目標。

(前言)科技日新月異,隨身手機或即時翻譯機就可能解決出國旅行或跨國業務語言的問題,但深度的文化交流與專業知識的溝通,就不可能只靠翻譯機。「成大把『全球競合力』、跨域實踐,作為推動雙語化學習的目標。」國立成功大學教務長王育民強調,透過不同語言能力深入了解議題、關懷社會,並透過國際團隊合作解決問題, 才是成大推動雙語教育的終極目標。

年來,一場疫情席捲全球,台灣透過亮眼的防疫表現站上世界的舞台,產業也展開新一波全球布局,跨域、國際人才培育備受關注。教育部更以提升高教國際競爭力為願景,推動「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」。成大於2021年8月獲教育部選為雙語大學重點培育學校的補助,除了擴大全校各院系「專業課程英語授課」(English-Medium-Instruction Courses,即EMI課程)的推動,更透過制度和指標的架構,營造更紮實的英語教學環境。

 

「但語言的學習,不只是一般的交流,我們希望能建立學生在專業上的表達能力能夠更上一層樓,特別是說與寫。」在教務長王育民眼中,成大學生在英文閱讀與聽力的表現,本來就有一定的程度;校內老師更不乏國外留學經驗,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,建立新的學習指標,成為成大推動雙語教學的重點。

圖/ 成大目前已有60%專任教師具備英語授課能力,各院系開出的全英語課程比例也大幅增加。

EMI推動熱烈  讓雙語專業表達能力與國際觀更上層樓

成大境外學生超過2000人,是國內境外生最多的學校,原本就有不少院系會開設全英語課程供學生選修,而且早在2007年就開始推動「成鷹計畫」,十多年來持續累積EMI的教學能量。2021年在教育部計劃補助下,學校祭出更多的配套和誘因,透過獎勵制度、為教師開設工作坊等,鼓勵教師開設EMI課程,目前已有60%專任教師具備英語授課能力,各院系開出的全英語課程比例也大幅增加。

「原本希望各院至少達標6%,但有院系甚至衝上20~30%,反應超乎預期的熱烈。」王育民認為透過專業課程聽、說、 讀、寫,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,才可以把語文能力延伸到專業領域上,而大生醫群、工學院群都需依據各個不同學術領域建立學習指標,作為學習鑑別的參數。

王育民指出,近年來成大不只在校園內推動雙語教育,也推動多元語言的教育,目前已有很多線上課程是用多國語言的方式呈現,因為語言的學習不只是為了自在的交流,也是為了國際觀的建立。

「從疫情發生以來,我們很清楚的知道,台灣的問題,也是全球的問題,反之亦然。再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,不只台灣在講零碳,全世界都在談,沒有國際觀,如何向國外借鏡、 交流?」

圖/ 成大的跨領域永續發展學分學程(CPSD),全英語教學帶領學生關注永續議題。

培育國際跨域實踐 為永續發展提出解決方案的人才

成大國際長王筱雯在訪談中也回應王育民的觀點。她指出,「全球競合力」一直是成大推動雙語、多元語文的指標,成大2000多名外籍生,涵蓋70多個國家,不乏來自非洲、 東南亞,和台灣一樣都面臨氣候變遷、公共衛生、災害管理、產業轉型等問題,他們也都希望透過在台灣的學習和各種學術研討,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,回國後對母國有所貢獻。因此,全英語授課的「國際能源學程」、「跨領域永續發展學分學程」都得到相當大的迴響。

國際處也提供「成蝶計畫」獎學金,撮合境外生進入國內大型企業場域學習;也透過成立「全球競合力中心」,透過國際空間營造、課程及國際活動的推動,讓外籍生與本地生在參與的過程中,學習尊重、認同彼此的文化,培養合作的情誼,甚至能夠持續延伸到畢業後進入職場,還能成為跨國合作的夥伴。

「全球競合力不只是語言力,還包括溝通力、適應力、文化力和實踐。」王筱雯指出,這兩年的疫情狀態,讓我們看到多元發展和跨域的必然性,無論是線上交流、AR、VR等虛實整合的情境,競合力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。

「在成大,雙語、 跨領域和永續發展的觀念是綁在一起的!我們的核心課題就是要培養更多國際間跨域合作實踐,為全球永續發展、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世界公民。」王筱雯表示,這正是成功大學面對新冠疫情的下半場,台灣產業積極全球布局下,培育成大人的目標。

圖/ 成大舉辦全球移動力論壇歐洲文化交流工作坊活動,讓外籍生與本地生學習尊重、認同彼此的文化,培養合作情誼。

(查看原始文章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8595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