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專業+跨文化,成大打造全球競合力

2022-02-17

教育部「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」甫開跑,當多數學校努力透過各種配套,以期讓「全英語授課(English as aMedium of Instruction,即EMI)」比例在2024年達到30%,身為標竿學校的成功大學卻以「全球競合力」作為計畫主軸,旨在培養能瞭解、分析全球議題的世界公民。

「既然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願景,是厚植國人英語力,並提升人才的國際移動力及產業競爭力,語言就不是目的,而是工具。」成功大學教務長王育民指出,「雙語化學習的重點,除了讓學生在提升英語力後,得以自主學習更多專業知識,更重要的是培養跨語言及跨文化的溝通能力,進而瞭解不同文化的差異。」
高遠的目標背後,立基於成大目前已有70%大二生的英語能力達CEFR B2以上的基礎。

多元國際交流,打造在地國際化生態

「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學習,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動機,並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。」成功大學國際長王筱雯分享,成大從2004年招收第一批國際生以來,學校就致力於為外籍生與本地生製造多元的交流機會。「量變會帶來質變,目前成大外籍生的比例已超過10%,也讓成大校園逐漸形成一個『在地國際化』的生態系統。」

事實上,成大不僅推動校園國際化,更透過各種方式鼓勵學生「走出去」,2017年啟動的「國際壯遊計畫(SATU Mobility Action for Regional Talents,簡稱為SMART Program)」,就鼓勵碩士生在台灣、東南亞、南亞三地跨域學習,2.0版的SMART Program早在疫情發生之前就以線上方式進行,讓參與的領域與國家變得更多,讓學生的學習觸角更廣。

「SMART Program 3.0版則再一次進化,引導學生以企業的角度,透過商業提案進行學習。」王筱雯國際長說道。

全球移動力論壇_歐洲文化交流工作坊

國際暑期學校,促進國際交流

漸進式引導,讓學生系統化學習學術英語

「成大學生的英語聽力與閱讀力本來就不差,只是缺乏練習及運用的機會。所以,成大在推EMI課程時,並不嚴格要求老師要落實100%英語授課,而是結合小組討論與發表,鼓勵學生踴躍表達,逐步增加學生在英語的口說能力和寫作力。」王育民教務長說道。

為確認學習成效,許多老師除了會將課程錄製下來,用以追蹤學生的學習表現,校方更會透過問卷,確認學生對該課堂內容的理解程度,並比對中文授課與英語授課在學習上的差異。

王育民教務長分享,原本以為專業科目在全英語授課上的難度較高,但後來發現,即使是物理、數學這些科目,學生頂多在初期以英語授課時,需要多一點時間轉化與暖身,但到了大二,語言已經不會對學習造成阻礙。

英語授課(EMI)課程,訓練學生專業領域英語溝通能力

多元輔導機制,培養具全球競合力人才

就因過去推動英語授課時,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,讓成大目前全校EMI課程數雖然只有10%,卻有80%學生表示有興趣持續提升英文能力,顯見比起數據的提升,成大更重視學生學習意願的提升。

畢竟,在成大有60%專任教師具備EMI教學能力下,要讓全英語授課比例大幅提升並非難事,但為了確保學生的英語能力能逐步提升,從聽說讀寫皆能流暢,提升至能以學術英語學習及溝通,成大自2021年起,除依據計畫期程劃分五大區間,由準備期、前導試驗期、全面執行期、優化期,再進展到共享期,並針對教師與學生提供多元的輔導措施。

在師資端,成大先盤點每位教師的EMI教學能力,並舉辦培訓課程,提供能力提升機制。「在成大的EMI教學能力資料庫中,具備國外PhD學位、在國外有五年授課經驗,或過去曾在成大開設EMI的教師,都只是初階,要晉升到進階層級,就必須參加EMI教師培訓課程。」王育民說道。

英語授課(EMI)課程,結合永續議題

而針對學生,除了透過暑期國際學校、校內國際生與在地生交流活動、跨國線上論壇等方式,增加本地生運用英文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,更建立全球競合力培養中心(Global Competence Advancement Center),在就業接軌上,則透過「個人化外語諮詢中心」提供職涯規劃所需的輔導。

兼具專業力與跨文化溝通力的目標,及循序漸進且務實的引導,無非希望讓學生在全球化時代下,不僅能將專業恰如其分地用來解決產業的問題,更希望以競合代替競爭,與全球的夥伴共同為世界上的各種挑戰提出解方。

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共學

(查看原始文章: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0034)